首頁 > 淮安文史 > 從淮陰走出去的教育家胡紹祖

從淮陰走出去的教育家胡紹祖

發(fā)布時間: 2022-02-27 10:03  關注度:2969評 論  轉 發(fā)  收 藏  打 印
導讀:2006年7月21日,胡紹祖在北京逝世,享年91歲。胡紹祖的表弟汪振漢曾為胡紹祖百年紀念文集撰聯(lián)——“睹破國河山燃抗倭怒火由淮陰奔延安誓志革命終成社會中堅;書激揚文字育桃李滿園從陜甘轉東北獻身文教更是妙筆詩人!贝寺(lián)精練地概括了胡紹祖的一生。

日前翻閱長春電影制片廠史料,在歷任領導一欄中,看到了胡紹祖的簡介,因為是同鄉(xiāng),所以很想深入了解。通過走訪吉林大學有關人員,細閱《胡紹祖詩文選》,我想把這位從淮陰走出去的教育家胡紹祖的事跡,推介給故鄉(xiāng)的讀者朋友。 

000.jpg

●受左翼文學影響的淮陰進步青年

1914年10月15日,在淮陰西北郊的一所已經停辦的義學館內,誕生了一個叫胡紹祖的男嬰。胡紹祖的祖父曾是這所義學館的負責人。雖然義學館已停辦,但因其父在外教書,所以鄰居都知道胡家是讀書人家,只要看到胡紹祖的父親,鄰里都會叫一聲“先生”。

胡紹祖的父親叫胡家瑗,曾在城內的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附小教書,胡家瑗和妻子的家人都靠他一人生活,生活比較拮據(jù)。父親的擔當,母親的慈愛,家庭的和睦,讓胡紹祖即便在相對貧瘠的生活中也溫暖而平和。他日后回憶父母時,曾說:“我父明善惡,分清濁,潔身敬業(yè),深明大義,克己濟困,情注戚友。我母性忠厚,明理通情,化苦釋愁,心寬意寧。他們的品德和情操,也是歷代千千萬萬善良人民常常顯現(xiàn)的。”

胡紹祖在父親的學校讀高小,父親講授歷史、地理、語文等課程。高小畢業(yè)后,他曾在江蘇省立第九中學讀了一學期,后因家人不放心其一人在外地讀書,轉學到淮陰師范初中部。初中三年,是其思想轉變的重要時期。尤其在初二時,他的同學梁家樂和學長沈家駿常給他一些進步書刊看。據(jù)其回憶,那個時期,他讀書較雜,但多為左翼文學,郭沫若、蔣光慈、錢杏邨、郁達夫、王獨清等人的詩集、小說,翻譯作品《石炭王》《少年維特之煩惱》等,還有《創(chuàng)造月刊》《太陽月刊》等刊物。沈家駿經常和胡紹祖交流,跟他介紹紅軍和蘇區(qū),還將共產黨的《向導》《紅旗》等紅色刊物以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冊子藏在胡紹祖的家里。

正是左翼文學作品、共產黨進步刊物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冊子的啟蒙,讓胡紹祖深深感受到共產黨和紅軍才是希望之光,感受到青年人應該參加實實在在的革命斗爭。

1934年,從淮安師范畢業(yè)后,胡紹祖在省立清江民眾教育館任助理干事,后在館內的圖書室工作,三年后,王映(后來嫁給了胡紹祖)調入圖書室。在圖書室期間,他購買、陳列了進步書刊,還撰寫“書刊介紹”,積極宣傳時事和進步思想。甚至還常常帶著進步書刊去看望被關押在淮陰監(jiān)獄的進步朋友,和他們在獄中探討時局、交流思想,其中就有謝冰巖、管文蔚等人。 除了宣傳抗戰(zhàn)的書刊和文學作品,這期間,胡紹祖還研讀了河上肇的《社會學大綱》、沈志遠的《新經濟學大綱》、艾思奇的《大眾哲學》。這些思想、理論上的積累,讓其成為一個在人群里脫穎而出的進步青年,也讓他堅定了“投入到真實的革命洪流中”的決心。

●毛主席曾翻閱他的文章

1937年夏,父親讓胡紹祖報考南京中央大學繪畫系,為應付父親,胡紹祖參加了考試,沒想到竟被錄取了,但他沒去上大學。他早有自己的打算,一旦時局大變,他就和自己的幾個老同學去延安。

張景華早年與胡紹祖是鄰居,他和胡紹祖想法一致,想投入延安的懷抱。王映聽說他們要去延安,提出要跟他們一起走。胡紹祖和張景華、周太和、王映等一起商量,籌備成立“抗日宣傳隊”,邊宣傳抗日,邊奔赴延安。周太和的孩子還很小,但他仍然告別妻兒,和他們一起踏上征程。這個組織最終匯集了11人,名為“青年抗日流動宣傳隊”。

彼時,胡紹祖父親所在的六師附小、成志中學因戰(zhàn)事停課,父親帶著胡紹祖的母親、弟弟、妹妹到車橋鎮(zhèn)避難。在胡紹祖離淮當天,胡紹祖去張景華家,胡紹祖的父親也從車橋趕來,胡父和張景華的父母、弟妹等人送別胡紹祖、張景華。

令胡紹祖想不到的是,這場送別竟是他與父親的最后一面,兩年后,當他從延安寄回家信時,父親已經去世。

胡紹祖一行輾轉徐州、鄭州、信陽、潢川等地,在潢川時,他們與在軍團任政治教官的匡亞明、臧克家等人有所接觸。后又輾轉武漢、西安等地,于1938年4月12日到達延安。胡紹祖等人穿上了八路軍軍服,在抗大學習,思想理論和軍事水平均有很大提高。期間,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招生,經組織同意,胡紹祖報考并被錄取。但抗大的領導不同意他去魯藝,胡紹祖服從了組織的安排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給他們講哲學的是毛澤東的學術秘書和培元,胡紹祖聽得很認真,還結合黨的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問題,撰寫了一篇關于唯物辯證法的應用的文章。胡紹祖到楊家?guī)X將這篇文章交給了和培元。巧的是,當時毛主席也去找和培元,和培元談到了胡紹祖的文章,毛主席竟然拿起這個抗大學生的習作翻了翻,還講了幾句鼓勵的話。

從1939年1月到1942年夏,胡紹祖在延安抗大工作了4年,在抗大總校講授了一年多的《中國革命問題》。在抗大工作期間,作為教員,他曾聽過朱德、葉劍英作的形勢與政策報告。

那年和胡紹祖一起從淮陰去延安的同鄉(xiāng),后來多有成就。比如,張景華曾任總政文化部副部長兼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;周太和曾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。

●從陜甘轉東北,獻身文教事業(yè)

到了通化后,胡紹祖先后任通化省委宣傳部副部長、《遼寧日報》社長、《遼東日報》副社長。當時,陳云很重視新聞報道工作,不僅多次給報社寫社論,還常召集總編輯和胡紹祖等人談工作。

在《安東日報》工作了幾個月,組織上將胡紹祖派往高校工作。1948年12月,他被調到東北大學任團委書記,講政治課。1950年4月,東北大學更名為東北師范大學。胡紹祖1952年10月任教務長,1956年6月任黨委第二書記,1958年8月至1964年3月,任黨委書記。

在東北師范大學期間,胡紹祖一心撲在工作上,為東北師范大學的建設和發(fā)展做出了巨大貢獻,而他自己卻特別簡樸,東北師大原黨委常委原一祥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:“胡紹祖每逢秋冬始終穿一件褪了顏色、面料粗糙的舊大衣,那是供給制時組織上分配給他的‘戰(zhàn)利品’,充其量是日偽下級軍官穿著的軍大衣。胡紹祖對此從不介意,后來干脆把它染成黑色,一穿又是十來年。”

新中國成立之初,胡紹祖通過張景華,打聽到了母親的下落,由東北師范大學派專人將他的母親和妹妹接到長春,那時,胡母已經60歲。

離開東北師范大學后,胡紹祖任吉林省委政治研究室主任!拔母铩背,被派任長春電影制片廠工作組組長,后受“文革”沖擊,參加集中“學習”。1970年至1975年,任《吉林日報》黨委書記。

1975年8月至1978年3月,胡紹祖任長春電影制片廠黨委書記。1976年,周恩來去世后,“四人幫”不允許各地開追悼會。胡紹祖及時主持黨委會商定,在全廠舉行悼念大會。周總理生前曾去長影視察,“文革”中又保護了一大批老干部和藝術家,長影人對周總理很有感情。悼念會上,胡紹祖致悼詞,老藝術家代表發(fā)言,全場泣不成聲。1977年8月,胡紹祖被文化部借調到北影任黨委書記。

1978年,胡紹祖任吉林大學黨委書記。吉林大學黨委對胡紹祖的評議中有一段是這么寫的:“令全校干部職工一致贊同的是,他雖居高位,但從不以權謀私,為個人或親友辦私事;嚴于律己,還表現(xiàn)在他從不居功自恃,而是兢兢業(yè)業(yè),勤于動腦思索,起草講話稿,修改文件,他很少讓秘書代勞。胡紹祖同志是六年前雙手空空而來,六年后又兩袖清風而去,留下的卻是黨的好傳統(tǒng)和一位老干部的好形象!”

1982年起,胡紹祖兼任吉林省哲學社科聯(lián)合會副主席、黨組書記。1986年離休。據(jù)其家人回憶,離休后,胡紹祖學古詩詞、練書法,創(chuàng)作了幾百首詩詞,撰寫了八萬多字的《世紀隨筆》。胡紹祖的子女將他的部分詩詞、文章結集成《胡紹祖詩文選》。

2006年7月21日,胡紹祖在北京逝世,享年91歲。胡紹祖的表弟汪振漢曾為胡紹祖百年紀念文集撰聯(lián)——“睹破國河山燃抗倭怒火由淮陰奔延安誓志革命終成社會中堅;書激揚文字育桃李滿園從陜甘轉東北獻身文教更是妙筆詩人!贝寺(lián)精練地概括了胡紹祖的一生。

■特約撰稿 馬犇 文/圖

聲明:淮安114網(wǎng)(m.svartography.com)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網(wǎng)站,淮安114網(wǎng)不生產、不制造新聞,僅為淮安本地網(wǎng)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。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