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淮安文史 > 淮安府署三槐臺

淮安府署三槐臺

發(fā)布時間: 2023-04-24 10:26  關注度:2200評 論  轉(zhuǎn) 發(fā)  收 藏  打 印
導讀:清代淮安詩人盧福臻《詠淮紀略》中有首《三槐堂》詩,詠誦的是淮安府署中的三槐臺,常常引起人們的誤解,人們不禁會問:三槐臺是什么?為何以“三槐”為名?為何要建三槐臺?

清代淮安詩人盧福臻《詠淮紀略》中有首《三槐堂》詩,詠誦的是淮安府署中的三槐臺,常常引起人們的誤解,人們不禁會問:三槐臺是什么?為何以“三槐”為名?為何要建三槐臺?

image.png

長在庭院門口的槐樹

讓我們一起走進淮安府署后花園,探尋三槐臺的風采。

●三槐臺是什么?

如果要問:三槐臺是什么?相信現(xiàn)在參觀過淮安府署的人,都會認為:三槐臺就是一個臨水平臺,跟府署正堂前的月臺一樣的平臺。其實,這種理解是片面的,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。因為中國古代早期的臺是一種高出地面的露天的、開放的平面建筑物。同時,臺也是一種高臺上建有高大建筑的建筑物。到了明代,計成在園林藝術專著《園冶》中把臺和堂、館、樓、臺、閣、亭、榭、軒等列為屋宇建筑。因此,對于稱呼“臺”的建筑不能一概而論,要深入實際,了解真相,仔細辨別。

事實上,淮安出現(xiàn)臺式建筑的歷史很悠久。南宋《輿地紀勝》卷三十九《淮南東道·楚州》記曰:“熙臺,在子城上!币簿褪钦f,在南宋時期,淮安就有了“臺式建筑”——熙臺(相當于后來的角樓),而且它是能夠代表淮安的景物之一。樓鑰在《北行日錄》中就記載道:“乾道五年(1169)十一月二十一日癸酉,晴,辰時到楚州,登熙臺!睒氰在出使金國時,經(jīng)過楚州,登上熙臺觀賞楚州風景。這件事后來被范以煦記到了《淮壖小記》中。此后的淮安府縣志中都把宋代城墻上的“熙臺”作為“古跡”記載。非常有意思的是,明清時期的淮安文人們還用“熙臺”來作自己的號或者字,如明朝的潘塤,字伯和,號熙臺;清朝的范以煦把“熙臺”作為自己的字。 

image.png

乾隆《淮安府志》載:“三槐臺,七間”

所以,淮安府署三槐臺不是夯土建筑而成的高臺,而是在高臺之上建有廳堂樓閣的臺式建筑。明代天啟《淮安府志》中把三槐臺記為“三槐堂”,清代康熙《淮安府志》中仍然把三槐臺稱為“三槐堂”,這就足以說明三槐臺是與淮安府署鎮(zhèn)淮堂、清德堂等相似的樓閣式建筑物。乾隆《淮安府志》則記載為“三槐臺,七間”,這里雖說把三槐堂又稱為三槐臺,但更為重要的是用具體的數(shù)字——“七間”,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,三槐臺是有七間房子的樓閣式建筑。后來的府縣志中關于三槐臺的記載,相對來說,比較簡略,顯得語焉不詳,這可能是導致人們誤解的一個重要原因。那么,因為詩人沒能親眼看到三槐臺,就只能憑想象寫出“臺高百尺署三槐”的句子來,就很正常了。

image.png

乾隆《山陽縣志》載:“三槐臺,七間”

●為何以“三槐”為名?

淮安府縣志中第一次出現(xiàn)“三槐臺”的名字是在陳文燭等人編纂的萬歷《淮安府志》中:“知府宅在正堂后。西有清德堂,中有青玉堂,后有三槐臺,登之可望后城也。”為什么要把這個建筑命名為三槐臺呢?

這就得從槐樹說起;睒湓谖覀儑矣小皣薄钡姆Q呼,是一種吉祥樹。它被認為是“靈星之精”或“虛星之精”,不僅神奇異常,有決斷訴訟之能,而且因為“槐”“懷”音同,有助于懷想遠人。尤其清朝以后,海外游子大量增多,槐樹因寓意“懷念家國”而備受海外游子青睞,成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物之一。因此,槐樹被人們珍視,被尊為吉祥物,也就理所當然了。

槐樹還是公相的象征,是一種富貴樹。《周禮·秋官》載:“面三槐,三公位焉。”是說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,“三公”(周代最高官職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的合稱)朝見天子時,面向三槐而立。后人因以“三槐”喻“三公”,由此槐樹成為三公宰輔官位的象征,以致后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槐官相連的名詞,如:“槐鼎”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,亦泛指執(zhí)政大臣;“槐卿”指三公九卿;“槐望”指有聲譽的公卿;“槐綬”指三公的印綬;“槐府”“槐第”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,等等。

因此,這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大夫們在淮安府署后花園余樂園里植槐、筑臺,名之為“三槐”,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:他們不只是希望自己作為臣子懷柔百姓、奉仕帝王,更是期盼自己不斷進步、步步高升、位列三公,也希冀自己的子孫能科考及第、揚名入仕,成為宰輔之類的砥柱中流。

●為何要建三槐臺?

那么,也許有人問:淮安府署為什么要建三槐臺呢?因為,三槐臺的建造者、建造時間史上都沒有明確記載,我們還是要回到淮安知府許令典的《三槐臺詠》詩中來探尋。詩曰:“誰架高臺眺望平,三槐無樹只空名。藩籬不限千家月,睥睨遙臨百雉城。行踏莓苔惟鳥跡,坐籌錢谷念民生。移壺且欲持螯酌,恐負重陽一日晴!睆脑娭锌梢钥闯觯迸_的現(xiàn)實作用就是“登眺”觀景,就是萬歷《淮安府志》中的“登之可望后城也”,就是天啟《淮安府志》中的“三槐堂在后,可登眺”。試想,這些文人士大夫們公務之暇,登高望遠,飽覽淮安“后城”風景之時,還“坐籌錢谷念民生”“恐負重陽一日晴”,也就無可厚非了。

image.png

三槐臺是在明代中葉經(jīng)濟社會恢復與發(fā)展之后,整個社會奢侈享樂之風方興未艾的背景之下建造起來的,其本身兼具娛樂功能:文人士大夫們可以開辟出專門的房間,以供藏書讀書之用;可以在閑坐亭臺樓閣之中,靜思體悟人生之道;可以呼朋喚友“盤筵饾饤,竟夕不休”;也可文友詩會,相互和答,借景詠志。嘉靖二十九年(1550)任淮安知府的張敦仁在《偷樂園記》中寫道:“稍暇則角巾布屨,或抱膝亭中,悄無人聲;或躡橋觀水,泠然湛然;或撫檜倚槐,朗然孤吟!

image.png

隨著地理環(huán)境的變化,三槐臺又具備了祭祀功能。黃河奪淮入海之后,淮安地處黃、淮、運三河交匯之處,洪水時刻威脅著淮安的安危。正德年間開始,淮安的水旱災害日益嚴重:“正德十二年夏,霖雨不止,城內(nèi)行舟”;“十五年,大水”;“十六年,大水,舟楫通于舊城南市橋”……水災成為淮安最大的災害,治水成為淮安知府的重大政治任務、重要日常事務。張敦仁在文章中寫道,自己初到淮安,自感“雖瘁精以繼晝夜,猶懼弗勝”,生怕即便夜以繼日也不能勝任此職,只好于第二年春天將妻子送回老家麗水。結果這一年淮安自春至夏不雨、夏六月大雨、秋七月淮河大溢,無論官員還是老百姓都異常擔憂,作為知府的張敦仁是水亦憂、旱亦憂,感嘆“無一息可樂”。于是,嘉靖庚申(1560)秋季,以三槐臺為中心,在三槐臺的南北各鑄造了刻有銘文的兩根銅柱,在北邊的兩根銅柱之間安置了一個大鐵釜,用以鎮(zhèn)淮流。從此,三槐臺與銅柱、鐵釜成為具有祭祀水神(河神)功能的祥瑞之物,成為淮安府署中的“吉祥三寶”。

■特約撰稿 張雪 王磊 徐愛明/文圖

聲明:淮安114網(wǎng)(m.svartography.com)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網(wǎng)站,淮安114網(wǎng)不生產(chǎn)、不制造新聞,僅為淮安本地網(wǎng)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。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