浩氣長存的淮安“楊家將”
20世紀二三十年代,淮安縣西門大街石庫門(今淮城白鐵社)內,有戶很有名氣的“楊元記雜貨店”。在女主人楊肖禹的教育影響下,楊家一門十余人,投身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的革命陣營,走上革命道路,這個家庭,被毛澤東稱為“革命之家”;這位母親,被毛澤東譽為“革命母親”。在中共黨史上,這種家庭并不多見,堪稱現(xiàn)代版的“楊家將”。
●寧死不屈的革命烈士——長子楊道生
楊道生,原名楊本基。從小就十分懂事,父親去世不久,為了讓弟妹們好好讀書,他十幾歲就自愿停學協(xié)助母親操持家務。參加弟弟楊述組織的“魯迅讀書會”和“古堡烽火社”等革命團體,積極從事反對封建禮教、宣傳進步思想的活動,走上革命道路。1938年,楊道生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在中共四川臨時工委安排下,楊道生慷慨解囊租賃房屋,創(chuàng)辦“成都戰(zhàn)時出版社”和“英文日報館”,作為黨的秘密活動地點。1941年2月13日,為了重建被破壞的樂山縣黨的地下組織,楊道生離開成都,途經(jīng)簇橋鎮(zhèn),被國民黨逮捕入獄。在監(jiān)獄關押期間,楊道生飽受敵人折磨。特務對他施行老虎凳、灌辣椒水等多種酷刑,脅迫他交代組織關系、寫自首書,但他始終堅貞不屈,犧牲時不到32歲。
●青年運動的積極參與者——次子楊述
楊述,原名楊德基。1928年楊述考入淮安縣中學,組織了“魯迅讀書會”。1931年在南京中學就讀,寒假回到淮安,在讀書會的基礎上成立了進步學生組織“古堡烽火社”,發(fā)表《古堡烽火社宣言》,號召知識青年到工農(nóng)群眾中去、到反帝國主義的前哨去。1934年,楊述考入清華大學,積極投身愛國學生運動,加入“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”,編輯《北平學生》等報刊,在“一二·九”運動中發(fā)揮了骨干作用。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任清華大學黨支部宣傳委員。抗日戰(zhàn)爭開始后,他以平津大學生南下工作團成員身份,路過家鄉(xiāng),發(fā)展了3名黨員,為淮安抗日救亡活動培養(yǎng)了骨干。1939年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,次年任綏德師范、米脂中學黨總支書記。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以新華社特派記者身份隨中央代表團前往重慶,參加重慶談判。1948年楊述調中共中央“青委”,參與籌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。團中央成立后,任常委、宣傳部部長、書記處候補書記兼《中國青年》雜志社、《中國青年報》社社長。著有《青春漫語》和《記一二·九》等書。
●默默無聞的革命干部——四子楊顯基、長孫楊欣
楊顯基,1939年7月在成都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后參加抗日救亡工作。1941年,楊顯基以四川內江甘蔗試驗場技術員身份為掩護,在白色恐怖下從事黨的地下活動,并于1947年下半年進入蘇北解放區(qū),從事文教工作,之后隨解放軍過江,南下繼續(xù)工作。
楊欣,楊道生烈士之子。1945年參加革命,長期在中央軍委和總參的直屬機關工作。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1947年參軍,在保衛(wèi)延安和淮海、渡江、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戰(zhàn)役中,多次立功受獎。在部隊歷任參謀、秘書、副主任等職,1988年離休。
●隱秘戰(zhàn)線的英雄——三子楊黃霖、侄兒楊肆
楊黃霖,字紹宇,曾用名楊肇基!捌咂摺笔伦兒螅(jīng)董必武同志介紹,到延安陜北公學讀書。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后調延安保衛(wèi)處(西北保衛(wèi)局)工作學習,逐漸成長為我黨隱蔽戰(zhàn)線的杰出人物。在工作期間,楊黃霖成功參與破獲了國民黨在重慶與延安之間的往來密電,為黨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(jù),受到社會部的書面嘉獎。
楊肆,1907年出生,畢業(yè)于上海光華大學數(shù)學系。在數(shù)學領域有深厚的造詣,能夠發(fā)明破譯密碼的方法與程序。1935年,進入國民政府交通部電政司工作,研究密電破解。后授少將軍銜,擔任國民黨軍統(tǒng)技研室主任。1940年6月,楊肆秘密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最終成長為一位長期潛伏在軍統(tǒng)高層的“紅色譯電師”,為我黨情報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。
■陳健 徐愛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