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淮安文史 > 淮上盱眙千古城

淮上盱眙千古城

發(fā)布時間: 2023-09-11 09:20  關注度:1945評 論  轉(zhuǎn) 發(fā)  收 藏  打 印
來源:淮海晚報  作者:楊綿發(fā)  編輯:淮安114網(wǎng)字號:[超大]  [中型]  [標準]  [小字]
導讀:歲月深處,朝花夕拾。遠古盱眙,淮夷和徐夷之部落。春秋伊始,盱眙名為“善道”,也稱“善稻”,是為吳國的邊城——善道邑。戰(zhàn)國七雄逐風云,甘泉山麓善道邑入楚國,依淮岸沃土,興盛百年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,實行郡縣制,盱眙首批置縣,善道邑擴筑盱眙城。

歲月深處,朝花夕拾。遠古盱眙,淮夷和徐夷之部落。春秋伊始,盱眙名為“善道”,也稱“善稻”,是為吳國的邊城——善道邑。戰(zhàn)國七雄逐風云,甘泉山麓善道邑入楚國,依淮岸沃土,興盛百年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,實行郡縣制,盱眙首批置縣,善道邑擴筑盱眙城。

秦末農(nóng)民起義烽火烈,盱眙建立楚王都,楚懷王熊心在盱眙高高舉起反暴秦之楚大旗。劉邦與項羽數(shù)年楚漢相爭,盱眙大地置西楚東陽郡,盱眙縣城置為項王城。

大漢王朝四百年,盱眙先后為荊王劉賈、吳王劉濞、江都王劉非封地;東漢時,盱眙歸臨淮郡、下邳郡。三國、兩晉、南北朝,盱眙大地戰(zhàn)火不絕,淮河兩岸兵家必爭,盱眙古城多次被焚毀與廢棄。此后,向西幾度遷筑盱眙郡城和縣城。

盱衡大局,殊為不凡。東晉義熙七年(411年),盱眙設郡,淮河畔陡山盱眙郡城新筑成。公元450年,盱眙郡城保衛(wèi)戰(zhàn),劉宋盱眙郡太守沈璞和大將臧質(zhì)領三千兵士和市民,擊敗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三十萬攻城大軍。

隋煬帝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,盱眙都梁城佇立在淮河與大運河之汴河(通濟渠)的交匯處。唐開元二十三年(735年),泗州城筑于汴河入淮口。唐朝至北宋,泗州城得益于繁盛的漕運而成為興旺四百年的“水陸都會”,曾與開封、揚州、杭州城一起并稱北宋四大名城。宋人常常吟著“官艫客艑滿淮汴,車馳馬聚無閑時”的詩句,來描繪泗州城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。

北宋興盛時,盱眙縣治所入駐泗州城;春幽习俄祉翩(zhèn)之南山(即米芾筆下的東南第一山),是為泗州“后花園”,留下了韋應物、常建、駱賓王、歐陽修、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等文人墨客諸多摩崖石刻與碑刻。

宋金隔淮對峙而治,盱眙升為“盱眙軍”,多為南宋的邊防重鎮(zhèn)。宋紹興六年(1136年)春,抗金總統(tǒng)帥張俊在原盱眙城以西,修筑周長二十七里的盱眙軍城,淮北金兵看到盱眙城池堅固,只能望城興嘆。宋金和好時,盱眙與泗州兩榷場,開啟南北邊貿(mào)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兩扇窗。

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泗州兩城合一筑磚城,城北十三里修筑明祖陵,浩大工程持續(xù)二十八年。建文元年(1399年),燕王朱棣發(fā)動“靖難之役”,盱眙城墻被拆除,數(shù)萬大軍列隊,一人一磚傳至淮安去筑城。清康熙十九年,泗州城被連續(xù)暴雨引發(fā)的特大洪水淹沒,千年輝煌成為永恒記憶。

“盱眙”二字均含目!墩f文解字》曰:“張目為盱,舉目為眙,城居山上,可以瞻遠!表祉,有著三千年的置邑筑城史,二千二百多年的建縣史。亙古盱眙,是淮河明珠、吳楚故地、秦漢古邑、唐宋名城、明清重鎮(zhèn)。

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,淮河畔盱眙城以第一山為中心;20世紀80年代起,盱眙新城不斷向東南延伸,展現(xiàn)出城市發(fā)展的新活力。

憑借錦繡的自然山水、璀璨的歷史文化,盱眙眼下正在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。第一山、泗州城遺址、明祖陵遺址、淮河石工堤,是全國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或AAA級旅游景區(qū)。古汴河入淮口、老北頭之第一山歷史文化街區(qū),已被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先導區(qū)建設。古色古香的盱眙老街,承載著千古歲月往事,彰顯著盱眙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色。

半城山、半城水,十里淮河風光帶、象山天池、山水廣場、花海桃園,是盱眙城生態(tài)之美的點睛之筆。21世紀起,一年一度“中國·盱眙國際龍蝦節(jié)”持續(xù)紅火二十余屆,激發(fā)了十萬盱眙人以蝦興業(yè)的豪情。

青山之麓,大河一方,這里是北國的南方,是南方的北國;瓷享祉羟Ч懦,山在城中立,水在城邊繞,人居山水間?瓷接^水到盱眙,尋覓淮上古風到盱眙,品淮揚美食、“剋”盱眙龍蝦、滿足味蕾到盱眙。

聲明:淮安114網(wǎng)(m.svartography.com)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網(wǎng)站,淮安114網(wǎng)不生產(chǎn)、不制造新聞,僅為淮安本地網(wǎng)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。如有侵犯您的的權益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