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振環(huán):為了祖國的安全和強盛
59年前的今天,1964年10月16日,我國自行制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地區(qū)爆炸成功,這是國家國防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的一次重大的突破。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,一舉打破了超級大國對于核武器的核壟斷和核訛詐,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一大批最優(yōu)秀的科學家、工程師、管理者為之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努力。唐振環(huán)就是其中之一。
1937年8月27日,唐振環(huán)出生于漣水縣岔廟鎮(zhèn)戴莊村的一個普通家庭,父母晚年得子,對他疼愛有加,寄予厚望,因此父母在他七歲時便將其送至馬圩小學讀書。唐振環(huán)一直聰穎好學,成績優(yōu)異。1958年,他以優(yōu)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無線電系。兩年后,他被轉入工程物理系核電子學實驗核物理專業(yè)學習。
負重前行
20世紀五六十年代,我國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國際形勢,黨中央為了保衛(wèi)國家安全,維護世界和平,果斷做出了獨立自主研制“兩彈一星”的戰(zhàn)略決策。
唐振環(huán)在清華大學期間修了兩個專業(yè)。那時學校缺乏核科學教科書,只有老師在黑板上講授,學生在下面記筆記。大學期間,唐振環(huán)刻苦學習,做了幾十本筆記,每一頁筆記都工整如鋼板刻印,讓人震撼不已,可以想象出唐振環(huán)當年是怎樣的一名學霸。
1964年9月,唐振環(huán)被分配到國家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(簡稱“九院”)工作,地點在青海省海晏縣。剛到那里,唐振環(huán)參加了當地的工作隊。次年便到九院實驗部測試室,進入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廠。221廠址是經黨中央批準的核武器基地。海拔3500米,年均氣溫-4℃,自然環(huán)境十分惡劣。唐振環(huán)知道自己是在研制核武器,負責核爆炸時近區(qū)物理測試。當年,原子彈實驗成功,舉世矚目。
1966年1月,唐振環(huán)開始參加氫彈原理性實驗。在兩年前的1964年我國已經成功進行了原子彈核試驗,原子彈是由鈾-235或钚-239的裂變釋放能量,威力可達2萬噸當量。此次試驗的氫彈則是由氫的同位素氘和氚聚變釋放能量,其爆炸威力可達1千萬噸當量以上。
唐振環(huán)參與的研究任務是,研制具有不同靈敏度的探頭,以保證在允許的量程范圍內都能測到其信號。這里是荒無人煙的大沙漠,條件極其艱苦,晝夜溫差很大。唐振環(huán)和隊友們吃砂礫飯,喝苦漿水,白天赤膊干活,夜里帳篷生火。
觀察點距爆心80公里,在爆心西邊,放了各種試驗品,如飛機、坦克、狗、老鼠、衣食住行的物資等。試驗開始前,每人都戴上密封墨鏡,等候核彈爆炸。
試爆后兩天,唐振環(huán)等人取回測試膠片,四天后又回收了測試儀器。經過數據分析,這次實驗未能達到理論設計數值。于是,1966年12月進行另一種模型的氫彈原理性實驗。
勞苦功高
這次采用塔爆式,塔高102米,唐振環(huán)所在的測試組承擔本次實驗關鍵性確保題目,只能成功,不能失敗。量程的跨度達億倍,現有的記錄儀及探頭大多不能滿足要求,因此難度很大。在院、部、室領導的支持和協助下,群策群力,通過多次實驗,才制定了可行性測試方案。在經過一番繁雜的準備工作后,羅布泊上空第四次升起了蘑菇云。四天后,唐振環(huán)穿著毛絨大衣,戴著防毒面具,在-30攝氏度的氣溫下坐著敞篷汽車,行駛200多公里取回測試膠片。測試數值與理論預估數值完全一致,成功了!
氫彈設計室主任周光召(后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,"兩彈一星功勛獎章"獲得者)將唐孝威(后為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腦科學家)以及測試組的唐振環(huán)等三人留在實驗基地一個星期,仔細閱讀測試方案,用顯微鏡觀測膠片,確定了測試數據和理論預估數據相比在誤差范圍內。后面的兩次實驗都運用了這次測試原理,且全部成功。隨后,他們這項理論技術還成功地申報了國家專利,這項成果也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。
由于唐振環(huán)在氫彈原理性實驗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,1967年1月,唐孝威讓他參加院部召開的氫彈能否提前試驗論證會。會議由院長朱光亞(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)主持,副院長王淦昌(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獲得者)、彭恒武(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、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獲得者)、陳能寬(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,核工業(yè)部科技委副主任、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獲得者)以及理論部負責人、駐廠軍代表等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參會。在如此高規(guī)格的學術會議上,只有唐振環(huán)是年輕的技術員。而且讓唐振環(huán)沒有預料到的是,王淦昌在會上點名讓他第三個發(fā)言。唐振環(huán)根據自己的實驗原理及操作過程作了詳細匯報并提出建議,王淦昌聽后表示完全贊同。
無悔青春
1979年8月,唐振環(huán)所在的科室組建計算機組,主要任務是維修和改進由清華大學等單位研制的國產首臺小規(guī)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。當時的計算機很落后,內存只有32K,其中只有16K能用于運算,每秒運算50萬次。唐振環(huán)仔細閱讀了幾萬條診斷軟件說明書,深入分析原理,對計算機進行了工藝改造,大大縮短了故障時間,機器年運行時間超過2000小時。由于精湛的業(yè)務水平,當年他被評為工程師。
1980年10月,唐振環(huán)赴京參加中國計算機協會成立大會。那一年,他被所里評為年度先進工作者。
1984年11月,經批準,唐振環(huán)離開了為國家而奮斗了21年青春年華的偉大事業(yè),調回闊別已久的家鄉(xiāng)漣水。
“為了祖國的安全和強盛。”如今,唐振環(huán)老人已經87歲高齡,他與老伴相濡以沫,平時多以讀書自遣。
他珍藏的國家核工業(yè)部給從事核事業(yè)20年以上人員頒發(fā)的“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二十周年”紀念章和榮譽證書,展示著這位功臣在新中國科技發(fā)展史上的榮光。
■特約撰稿 魯家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