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人小志大把團組,把民族大任挑在肩
“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,那里有森林煤礦,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……”4月7日,在淮安區(qū)河下古鎮(zhèn)的家中,97歲老人宋文明唱起了當年在新安學校(現(xiàn)淮安市新安小學)學到的抗戰(zhàn)歌曲《松花江上》。
隨著歌聲,宋文明的思緒回到了當年!按蟮断蚬碜觽兊念^上砍去!”宋文明說,那時的新安學校與其他學校不一樣,不僅教授文化知識,還注重勞動和文藝教育!坝绕涫歉谷沼嘘P的文藝作品,我們不僅學習,還自編自演。我參演了一部抵制日貨題材的話劇,在劇中飾演孩子一角。”宋文明說,1935年,7歲的他進入新安學校。新安旅行團出發(fā)的時候,他還參加了送行活動。
14歲的朱家豪在一旁聽得十分認真。去宋文明家之前,在淮安市新安小學老師徐穎的帶領下,朱家豪參觀了新安小學舊址,了解了新安小學和新安旅行團的歷史。徐穎告訴朱家豪,1929年6月,學校在河下蓮花街新安會館建立,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(chuàng)辦,李友梅、吳輔仁、藍九盛3人籌建,其中李友梅是中共地下黨員。一些隱蔽戰(zhàn)線上的革命后代和烈士遺孤也被送到了學校,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的女兒項蘇云、湖南籍革命烈士王英姿的兒子左義華(后改名為左林)成為學校的“基本學生”。
“新安旅行團從淮安走向全國,宣傳黨的主張,喚起民眾抗日救亡。
在此過程中,學校也在桂林甲山鄉(xiāng)致和村、漣水長浦河重建復學!毙旆f說。
“老師,我是漣水人,2021年我們南集中心小學還組織尋訪過長浦河,并且譜寫了淮劇《新旅在南集》,我還會唱呢!”朱家豪說。
“他們人小志大把團組,把民族大任挑在肩。沒有親人來陪伴,走南闖北十七年。二十二省走個遍,一路宣傳來動員……”淮劇《新旅在南集》不僅在新安小學舊址唱響,也在教室里傳唱。
朱家豪的班主任陸昆告訴記者,正是因為參與淮劇《新旅在南集》的演出,戲曲的種子在朱家豪的心中種下。如今,朱家豪已是淮安文化藝術學;磩”硌輰I(yè)的一名學生。課余,他還當起“小先生”,教同學們唱《新旅在南集》選段。
“我們有一個經典曲目叫《新旅戰(zhàn)歌》,從我參加工作開始,就口口相傳、膾炙人口!痹诮淌依铮焕蠋燅R廣超為學生們演唱了《新旅戰(zhàn)歌》選段。
“共產黨呼吁全國抗強(日)寇(啊),自救烽火燃四方,喚起四億人,齊心來救亡,三五年十月,新旅團旗揚……”實際上,這樣的經典曲目,不僅在專業(yè)課上傳唱,更在淮安的票友中廣受歡迎。如果你走進淮安區(qū),在漕運廣場、新世紀廣場,一定能聽到這動人的旋律。文藝,不僅是武器,更是一顆顆種子,在歷史的長河里開花、結果,也在一代代人心中傳承、發(fā)揚。
■融媒體記者 何 淵 盧化福 徐天魁,通 訊 員 施佳宏 周永飛 范宏偉 周祝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