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寒門舉子到封疆大吏:吳公祠里的逆襲密碼
在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(qū)內,有一座吳公祠。吳公即指吳棠,清代一位苦孩子出身的封疆大吏。
吳棠,出生于清嘉慶十八年(1813年),江蘇盱眙人。據(jù)說,他的父母是賣豆腐的,家境貧寒。據(jù)《淮陰市志》記載,其“家奇貧,不能具膏火”。也就是說,其家中已經(jīng)窮到?jīng)]有錢買燈油,晚上只能借助月光、雪光讀書。他于清道光十五年(1835年)在江南鄉(xiāng)試中考中了舉人,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被授淮安府桃源縣令,清咸豐元年(1851年)調任淮安府清河縣令,清咸豐二年(1852年)代理邳州知州,清咸豐十年(1860年)代理淮海道道臺,接著任淮徐道道臺、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,清同治二年(1863年)任漕運總督,次年代理江蘇巡撫,清同治五年(1866年)調任閩浙總督(正二品,加都察院右都御史、兵部尚書銜),清同治六年(1867年)調任四川總督兼署成都將軍。
清代共有9個可以稱為封疆大吏的總督,即東三省總督、直隸總督、陜甘總督、兩江總督、湖廣總督、四川總督、云貴總督、閩浙總督、兩廣總督。吳棠擔任過其中兩個總督,足見其能力不凡。不過,他只是舉人出身,不是進士出身,能擔任總督這樣的高級別官員實屬難得。
有人會提起一個民間傳說。
吳棠任清河縣令時,有一天,有一位滿族官員的官船路過清江浦并靠岸,吳棠讓下屬持自己的名帖送去三百兩銀子。不料,下屬誤打誤撞,竟將銀子和名帖送到了運送徽寧池太廣道道員惠征棺槨的船上。
收到吳棠的銀子,惠征的女兒十分感激,自此將吳棠的名字銘記在心。而惠征的女兒就是后來的慈禧太后。
吳棠擔任漕運總督后,有人上書舉報他貪污。當奏折被送到慈禧手中時,她立即想起吳棠當年雪中送炭的事情,于是她提筆批示將吳棠升官一級。那人再次舉報,她又將吳棠升官一級。再舉報,她再升。如此三次,那人終于不再舉報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,吳棠修建清江城時,將文廟(孔廟)建在城外,將武廟(關帝廟)建在城里,因此,有人舉報他“文武倒置,意在犯上”。那人一連舉報了三次,但慈禧念吳棠當年雪中送炭之恩,不僅沒有處罰他,反而將他連升三級。
當然,這只是傳說。
據(jù)安徽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貢發(fā)芹考證,惠征病故時,慈禧正在宮中,并沒有時間扶柩還鄉(xiāng)。清咸豐十一年(1861年),慈禧垂簾聽政時,吳棠已官至從二品的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。由此可見,吳棠的仕途升遷與慈禧關系并不大。
那么,吳棠的仕途升遷與誰有關呢?
最近,筆者讀到貢發(fā)芹的文章《中國翻譯界泰斗楊憲益:真名士自風流,他是真正的“大家”》,從中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。
楊憲益的高祖父楊殿邦(1773年—1859年),字翰屏,號疊云,安徽泗州招賢里人(今江蘇盱眙縣鮑集鎮(zhèn)梁集村)。清嘉慶十九年(1814年),楊殿邦考中進士,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。接著,他擔任過順天鄉(xiāng)試同考官、河南鄉(xiāng)試正考官、云南學政、監(jiān)察御史、太仆寺少卿、詹事府詹事兼順天府尹、山東鄉(xiāng)試正考官、貴州按察史、山西布政使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、倉場總督兼戶部侍郎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,他來到淮安出任漕運總督。清咸豐年間,他在揚州邵伯鎮(zhèn)阻擊太平軍,因戰(zhàn)敗被罷官,后在軍中戴罪作戰(zhàn),清咸豐九年(1859年)卒于軍中,恤贈太仆寺卿。
貢發(fā)芹在文章中寫道:“楊殿邦與吳棠是同鄉(xiāng),又是吳棠的長輩,因此對吳棠關愛有加。吳棠五次赴京參加禮部會試,其中三次住在楊殿邦府上。楊殿邦將吳棠‘招留京邸,飲食教誨,日課詩文,并勖以遠大之學’!
清道光二十年(1840年)庚子科會試時,同考官已將吳棠的答卷作為優(yōu)秀答卷呈送給主考官,但主考官未予認可。名落孫山后,吳棠留住在楊殿邦府上,準備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辛丑科會試。這次,吳棠的答卷又被呈送給了主考官,但仍然未獲認可。接著,吳棠又折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會試。不過,清代有一項名為“大挑”的選官制度,即對三次未考中進士的舉人,由吏部進行考察,考察結果為一等者可以授官。吳棠以舉人大挑一等,得道光皇帝召見,奉旨以知縣用,先在江南河道總督府候補。當時的江南河道總督為楊以增,而楊殿邦為漕運總督。楊以增駐扎在清江浦,楊殿邦駐扎在淮安府。兩人曾同在翰林院和貴州為官,都是林則徐的好友,關系十分密切。因此,吳棠在楊以增手下候補兩年就被楊殿邦“招入節(jié)署,習吏事”。又過了兩年,經(jīng)楊以增舉薦,吳棠由候補知縣改為實授知縣。所以,吳棠一直視楊殿邦為恩師、貴人。
楊殿邦有一子楊鴻弼。楊鴻弼有子八人,除老二、老六、老七年少夭折,其他分別是老大楊士燮、老三楊士晟、老四楊士驤、老五楊士琦、老八楊士驄。此五子發(fā)奮讀書,創(chuàng)造了“五子登科”的佳話:老大楊士燮為光緒甲午進士,老三楊士晟為光緒壬辰進士,老四楊士驤為光緒丙戌進士,老五楊士琦為光緒壬午舉人,老八楊士驄為光緒癸巳舉人。老四楊士驤為這一代官階最高者,他于清光緒三十三年(1907年)任直隸總督,清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卒于任上,贈太子少保,謚文敬,其墓在今淮安區(qū)石塘鎮(zhèn)許王村高小組,墓碑上書“皇清誥授光祿大夫、北洋大臣、直隸總督楊文敬公之墓”字樣。
楊家故居,現(xiàn)在人們一般稱之為楊士驤故居,坐落在淮安區(qū)更樓東街,是楊士驤的祖父楊殿邦于清道光年間購置的宅院。
■特約撰稿 王衛(wèi)華
下一篇:車橋戰(zhàn)役——華中敵后抗戰(zhàn)史上的光輝一頁
最新信息: